close

html模版





標題

天災?人禍!

問題

全球各地的熱帶氣旋強度越來越強,這種情況和全球暖化有關嗎?

最佳解答

1.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jienyi/news_warming.htm 全球暖化報導 1999/07/24 全球溫室效應攪亂性別平衡 1999/04/25 廿一世紀的地球可能更熱 1999/03/04 「暖化」災難臨頭 生態觀大逆轉 「暖化」災難臨頭 生態觀大逆轉【1999/3/4、中國時報】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全球生態系統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環境急劇惡化,其中又以全球暖化所引起的氣候異常,帶來風災水害不斷,土地沙漠化等問題最為嚴重。面對這一波全球環境大災難問題的同時,以「人」為思考的傳統生態哲學,逐漸被取代,以「自然萬物」為主的新深層生態觀念正醞釀成為未來的主流生態觀。 傳統生態觀念在世紀交替之際的大逆轉,二氧化碳扮演相當大的催化作用。二氧化碳無色、無味、無毒,普遍存在於大氣層中,任何碳氫化合物,只要經過燃燒、裂解,最後的產物都是水及二氧化碳。如果燃燒不完全,就會產生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物質,包括一氧化碳、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其中不乏是致癌化學物質。為了保護人類,科學家窮盡各種可能方法,促使碳氫化合物完全燃燒。 這種以人為本的自然生態環境,一直是過去的生態觀主流。各種技術的發展、或生活品質的提昇,也都以人為思考。天生萬物為人類所用,成為推動工業化原動力,凡是對人類有害的事物,都要藉由科技力量排除。但這種思考不到二百年,就受到挑戰。 自然界生態體系大體可分成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三大類。綠色植物吸收大自然界中二氧化碳以及水,行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碳氫化合物),第一級消費者的草食性動物再以綠色植物的食物;第二級消費者肉食動物則以草食性動物為食物。這些消費者與生產者死後,則靠著細菌分解者分解成為氮、磷及水等物質,再提供綠色植物所使用。生產者、消費者及分解者成為地球生態系循環不已,生生不息生態鏈。 地球生物第一個生存要件是地球維持一定的溫度體系,不能忽冷忽熱。地球白天經過太陽光照射,溫度升高;夜晚溫度急劇下降。為克服日夜溫差的問題,大氣層中產生二氧化碳等溫室效應氣體,由其在白天中吸收太陽光熱能,到了晚上再釋放出來,以提高夜晚溫度,減緩地球日夜溫差的問題。因此,二氧化碳在保護人體健康,維持地球適於人類生存上,是主要功臣。但隨著工業化革命後,二氧化碳的角色發生顯著改變,甚至成為廿一世紀最大的環境殺手。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濃度是維持一定的,大約是二百八十PPM(一PPM為一百萬分之一),如此地球才能維持恆溫狀態。要維持二氧化碳濃度的穩定,就是靠著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的生態鏈。 自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整個生態系起了極大的變化,人類開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並且大量砍伐森林,造成二氧化碳急劇增加,目前大約是三百五十三PPM,每年仍以○?五%的速率增加,也就是說,包圍地球的溫室氣體變厚了,地球被包在更厚的「毯子」裡,全球暖化問題於焉誕生。因此造成許多地區出現怪異的天氣。原本冬天溫暖的美國加州,頻頻被風暴偷襲;墨西哥灣東南各州龍捲風不斷;太平洋颶風不斷;加拿大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生暴風雪;熱帶地區出現百年以來第一場雪;巴布亞新幾內亞在遭地震引發大海嘯前,面臨五十年最嚴重的乾旱。各種環境災難還包括乾旱引發森林大火、海域珊瑚白化、食物鏈的基礎海中浮游生物嚴重減少,沒有食物可吃的魚類及鳥類因此不是死亡,就是到別處覓食,嚴重打擊當地生態。 二氧化碳的例子說明了,人類大量的使用化石燃料,創造工業文明,但卻帶來毀滅性的環境災難。這個例子說明了技術不是萬能,必須尊重自然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在生態體系中,人只是其中一份子而已,並非主軸。但人類藉由聰明智慧,利用科技,讓天生萬物為人類使用、差遣。但科技可以滿足部份人類的生活慾望,人類卻無法扭轉可能帶來的大自然破滅的大災難,也因此產生以萬物為本的新生態觀。人類究竟如何面對此一重大問題,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最主要的課題之一。 廿一世紀的地球可能更熱【1999/04/25、蕃薯藤新聞網】 (中央社華盛頓二十二日路透電) 美國政府聘雇的科學 家今天發布報告警告說,人類二氧化碳廢氣的大量排放 ,將會使地球溫度在下一世紀平均升高華氏三度,約合 攝氏二度。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NCAR) 」今天發布 預測報告指出,地球氣溫假如持續暖化升高,將使極地 的冰帽融化、海平面上升、並且擾亂正常的氣候型態, 引發乾旱、嚴重風暴、龍捲風、颶風、冰風暴。 舉例言之,假如地球氣溫持續升高,美國的大草原 地區與西南地區的降雨量與降雪量,將會比平時多增加 百分之四十。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是出資贊助「NCAR」 的機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研究人員賈克柏發布聲明說 :「NCAR的預測模式結果,對地球人類各種恆常活 動所造成的氣候型態變異現象,提供了真知灼見。」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上述報告,包含運用電腦 來模擬地球的氣候變化,科學家採用自一八七○年至一 九九○年人類已有記錄的氣象數據來運算,然後預測至 西元二一○○年時的可能氣候變化。 「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聲明說:「假如沒有天災 人禍的重大特殊變化,地球平均氣溫會上升華氏三度 ( 攝氏二度) ,假如二氧化碳的廢氣排放有所限制的話, 地球平均溫會上升華氏二度 (攝氏一點五度),這些溫 度變化比遠自一九○○年代以來的地球暖化效應,還要 高出二至三倍。」 二氧化碳正是科學家所稱的「溫室效應氣體」,它 可協助大氣層吸納熱氣,無法排出,以致會升高全地球 的整體氣溫,二氧化碳之所以大量產生排放,人類燃燒 汽油和煤炭正是罪魁禍首。 科學研究人員異口同聲的宣稱,一九九○年代是本 世紀以來溫度最高的十年,美國「太空總署 (NASA ) 」以及「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 」也一致 表示,一九九八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全球溫室效應攪亂性別平衡【1999/7/24、中央社】 德國醫學研究人員發現,全球溫室效應可望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的男嬰誕生。孟斯特大學三十九歲的研究人員勒哲將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九五年間誕生的男女嬰生日與推測他們受孕時間的平均溫度相比較作出這項推論。 勒哲說,發生這個現象的並非僅限於酷熱的夏天,冬季中期的溫室效應也可能有相同的影響。 他將此一現象的原因歸諸於決定生男孩的Y染色體對抗熱度的能力比決定生女孩子的X 染色體強,且因此有更多的卵子在溫暖時節受孕。 由於地球溫度節節上升,勒哲預估男女性別平衡將達數個百分比之差。 2.http://home.kimo.com.tw/andy40214/new_page_11.htm 宇宙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就像一條厚厚的毯子包覆著地球。如果溫室氣體含量持續上升,能量不平衡而日漸暖化的地球,就像一顆令人憂心的定時炸彈…… 全球暖化並非虛構,它的後果具有潛伏性的災難。不過若是展開實際的行動便可減緩、終至停止這個進程,同時也可讓我們擁有比較乾淨、健康的大氣層。 1976年一個夏日午後,我頓時明白「人為造成全球暖化」這個想法為何會產生爭議。我與內人和兒子在正午時分來到美國長島的瓊斯海灘,為了躲開燙人的沙子,我們待在一近水處。夕陽西下,一股涼爽的風從海上吹起白浪。兒子與我沿著泡沫連成的海岸線奔跑,看著翻騰的浪花,不禁因寒意而起了雞皮疙瘩。 同年夏天,我與拉席斯(Andy Lacis)及美國航太總署(NASA)哥達德太空中心的同事估算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那時,眾所皆知,人為的溫室氣體正在大氣層累積,尤其是二氧化碳及氟氯碳化合物(CFC)。這些氣體是一種氣候營力(climate forcing),它們是加諸地球能量收支的一種擾動,並且會像毯子一樣吸收紅外輻射(熱輻射),這些輻射本該從地球表面及大氣層逸失到太空中。 我們的研究團隊計算,這些人為氣體以每平方公尺近兩瓦特的功率加熱地表。一顆裝飾聖誕樹用的小燈泡通常以熱的形式消耗掉約一瓦特的功率。所以,溫室氣體的暖化效應就像人類在地球表面每平方公尺都放了兩個這樣的小燈泡,日夜不熄。 這個結果引起的爭論,在於大自然的龐大力量與小燈泡之間的對比。當然,這些燈泡的微小熱能並不能招風引浪,也不能撫平我們的雞皮疙瘩,甚至在海面上,這些幾乎感覺不到的熱也應該很快就會散逸到深海裡,所以須經過許多年甚至幾個世紀,才可能造成地表暖化。 上述看似無誤卻有爭議的論調,現在大多已經透過地球氣候歷史的研究而有了答案。研究顯示,微小的力量若維持夠久,可以造成巨大的氣候改變。與歷史證據相符的還有,地球在最近幾十年已經開始暖化,其速率與氣候模型的預測相符,而這些氣候模型將人為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累積也納入計算。暖化造成了一些顯著的衝擊,例如全球冰河後退、北極海冰變薄,還有春天來臨的時間比起我成長的1950年代要提早了一週左右。 但有許多問題仍未得到解答。接下來的數十年,氣候會改變多少?實際的後果會是什麼?我們該採取什麼行動?這些問題會引發激烈的論戰,因為它們與經濟資本息息相關。 要對全球暖化進行客觀分析,需要對下面三項議題有精確的認識:氣候系統對氣候營力的敏感度、人類介入的氣候營力,還有氣候發生反應所需的時間。這些議題都可透過全球氣候模型來研究,在電腦上進行數值的模擬。不過,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於氣候敏感度最精確的知識,來自地球歷史的實證數據。 歷史的教訓 過去數百萬年來,地球氣候在冰期與溫暖的間冰期之間反覆擺盪。南極冰原裡保存了長達40萬年的氣溫記錄。南極冰原,除了在海岸邊緣部份之外,即使在最溫暖的間冰期也沒有完全融化過。這個記錄(參見右頁〈40萬年來的氣候變遷〉)指出,目前的間冰期(全新世)有1萬2000年的歷史,已經相當久了。 大自然以千年為尺度的氣候擺盪週期,與地球軌道的緩慢變化有關。地球軌道的運行受其他行星的重力所引導,主要是木星與土星(因為它們質量很大),以及金星(因為它距地球很近)。這個擾動對於太陽能入射地球的年平均值沒有什麼影響,但會改變入射的太陽能或日照的地理及季節分佈,影響程度約20%。長時間的日照改變,會影響冰原的形成與融解。 植物、土壤和海洋對於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吸收與釋放,也受到日照與氣候變遷影響。對於地球暖化時海陸釋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機制,氣候學家仍在建立量化的認識,不過,古氣候資料已經是個現成的資訊金礦。冰期氣候的擺盪程度,已經讓我們對氣候敏感度的經驗性估計有所認識。 經年累月的降雪在堆積南極、格陵蘭冰原和許多山岳冰河時,封存其中的氣泡可以讓我們確知冰期的大氣組成。另外,冰期時的冰原、植被與海岸線的地理分佈也已經繪測完成。根據這些資料,我們知道從冰期到今天,氣候營力的改變約為每平方公尺6.5瓦特。這樣的氣候營力使得全球溫度改變5℃,這意味每一瓦特作用在每平方公尺的氣候敏感度為0.75±0.25℃。氣候模型也得到相似的結論。不過實證資料較為清晰且可信,因為它包含真實世界所有的運作過程,而有些過程我們還沒有能力納入模型裡運算。古氣候資料更讓我們認識到,地球軌道的變化促使氣候改變,而過程是透過改變大氣與地表性質,再進一步影響地球的能量平衡。但目前,這些大氣與地表性質受人類影響的程度,比地球軌道變化的程度還大。 今日的氣候營力作用 近幾個世紀以來,氣候營力最大的改變來自人為的溫室氣體。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吸收熱輻射、阻止其散逸到太空中,結果使「毯子」變得更厚,更多的熱回到地表,而非散到太空中。於是,地球輻射到太空中的能量比從太陽吸收的要少,這種暫時性的地球能量失衡,導致地球逐步增溫。 由於海洋的熱容量很高,地球要到達新的平衡,約需經過一個世紀的時間,地球從太陽吸收的能量與輻射到太空的能量才會再度相等。當然,新的平衡溫度會比較高。但是目前,在到達新的平衡之前,可能還會有更多氣候營力加上來。 人為的溫室氣體中,最重要的一項是二氧化碳,它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煤、石油與天然氣)的燃燒。而其他人為溫室氣體加起來的效應也頗為可觀,這些氣體,尤其是對流層臭氧與其前驅物,包括甲烷,都是煙霧的主要成份,有害人體健康與農作產量。 氣溶膠(空氣中的微小粒子)是另一種主要的人為氣候營力,它們的影響比較複雜。某些「白色」氣溶膠,如化石燃料中的硫所產生的硫酸鹽,反射度很高,可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熱能;然而,化石燃料、生物燃料與戶外生質燃燒不完全所產生的黑碳(煤灰),則會吸收陽光,並因此使大氣層加溫。氣溶膠所支配的氣候營力至少有50%的不確定性,一部份是因為氣溶膠的總量不易測量,另一部份是因為它們的性質複雜。氣溶膠也會藉由改變雲的性質而造成間接的氣候營力;其導致的較亮、維持較久的雲,會減少地球吸收的陽光量,所以這時氣溶膠可間接產生相反的降溫效應。 其他人為的氣候營力還包括把森林變為農地。即使地面覆雪,森林還是深色的,所以森林的消失會減弱太陽的加熱作用。 自然的氣候營力如火山噴發與太陽亮度的變動,在1000年的時間尺度上恐怕沒有什麼變化。不過證據顯示,過去150年間,太陽亮度小幅提升,造成的氣候營力每平方公尺不到0.1瓦特。 從1850年來,氣候營力的淨值每平方公尺增加了1.6±1.0瓦特。儘管不確定性高,但有證據顯示此估計值大致上是正確的。證據之一是,過去數十年間,根據這些氣候營力設計的氣候模型所得結果,與全球溫度的觀察結果十分接近。更重要的是,觀察過去50年間全球海洋吸收的熱,與氣候營力的淨估計值也是一致的。 長期的增溫 自從1800年代晚期,大量使用溫度測量工具以來,全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約0.75℃,絕大部份的增溫在1950年代之後才發生,增加的溫度約為0.5℃。要研究造成增溫的原因,最好從過去50年間著手,因為從那時起,大部份的氣候營力都已經受到觀察,尤其自1970年代以來,也開始運用衛星測量太陽、平流層氣溶膠與臭氧。再者,人為增加的溫室氣體,70%在1950年之後才發生。 在這些觀察中,最重要的測量數值是地球能量的不平衡量(見第67頁〈地球能量的不平衡〉)。這項不平衡量長時間累積的結果是導致海水增溫。我們的結論是,目前地球因某種因素,每平方公尺產生0.5~1瓦特的失衡。也就是說,地球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比散失到太空中的熱能要大得多。即使大氣組成不再繼續變化,地表溫度還會再升高0.4~0.7℃。 大部份的能量不平衡是以熱能的形式進入海洋。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李維特斯(Sydney Levitus)分析過去50年來海洋溫度的變化,發現全球海洋的熱含量每平方公尺上升了10瓦特。他也發現,近年來海洋熱儲存的速度,與我們估計每平方公尺0.5~1瓦特的不平衡量相符。要讓海平面上升一公尺所需的融冰熱能,全球平均要12瓦特,只要每平方公尺有一瓦特的不平衡量、累積12年,便可達成。 模擬的溫度變化與海洋熱儲存,都與實際觀察數據相符,已經可確定的是:全球氣候變遷受到自然與人為氣候營力的驅動。目前的海洋熱儲存速率是一個關鍵的全球度量,它不僅決定即將發生的暖化程度,也相當於維持地球氣候穩定所需減少的氣候營力。

其他答案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001000013KK15681


CDCB83AB41E4EB5C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77zf31j 的頭像
    t77zf31j

    四川大地震的資訊

    t77zf31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