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ml模版






標題

淹塞湖是怎麼形成的??


問題


淹塞湖是怎ㄇ形成ㄉ??


最佳解答


1.堰塞湖成因Schuster and Costa (1986) 經由大量的文獻資料分析全球135個重要的堰塞湖,發現誘發堰塞湖的主要因素有二,分別為降水(含降雨及融雪)及地震,合計佔84%;其次為火山噴發物堵江而成,佔7%;另外尚有其他因結冰或植物堵塞等因素所形成之堰塞湖,佔剩餘比例的9%(圖1)。至於台灣地區堰塞湖形成的原因與世界各地相同,絕大部份係由暴雨或地震所造成,例如雲林縣草嶺地區五次大崩塌堵塞清水溪所造成之堰塞湖而言,其中地震佔三次,豪雨佔二次。這些經由自然環境巨變所誘發之天然壩,絕大部分係因降雨及地震之外力,造成河道兩側邊坡崩塌、地滑或土石流等現象,導致土體滑落山谷阻塞河道而成。以中國大陸的140起堵江類型分類,滑坡(台灣稱為地滑)堵江佔98起、崩塌堵江為24起、土石流堵江僅有18起(柴等人,1995,1998)。因此,滑坡與崩塌合計佔堵江比例的87%。主要原因是土石流堵江僅可能發生於高強度降雨,單純地震無法引發土石流。此次921大地震所導致的堰塞湖,其成因也以崩塌及地滑為主。滑坡堵江在各種地形、地貌、地層中均可見到,尤其在易滑動之順向坡中最為常見,九份二山與草嶺都屬於滑坡堵江的類型。崩塌堵江多受限於地層、地形條件,大多分佈於高山峽谷區。這些地區谷深坡陡、地形複雜、岩層破碎,易發生崩塌,堵塞河道,雪山坑溪為崩塌型堰塞湖之典型代表。本文為求簡略起見,將滑坡堵江與崩塌堵江均稱之為堰塞湖(landslide dammed lake)或天然壩(natural dam)。然而此次921大地震所導致堵江的類型以大安溪及沙漣河較為特殊,係因車籠埔斷層橫越溪床,隆起阻斷溪流造成之堰塞湖,其隆起高度可高達十公尺。土方來源由下向上隆起,與崩塌地滑由上而下的方式,截然不同。這在世界各地都是少有的現象,也是文獻中未曾提及的堰塞湖形成原因。2.堰塞湖實例崩塌堵江形成堰塞湖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生,並造成非常嚴重的災害,其損害程度遠比一般崩塌嚴重。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崩塌堵江事件的影響更為深遠。本文整理台灣地區幾處重要的堰塞湖,作為研究的參考。(1) 草嶺雲林縣草嶺掘沓山由於地形特殊,是台灣發生堰塞湖次數最多的地方,有紀錄者即達五次之多(表1)。早在滿清時代的同治元年5月9日(1862年6月6日),草嶺掘沓山因大地震發生崩塌,留下一條斷崖,崩塌岩屑堵塞河道,形成天然壩,壩高並無記載。該壩於1898年潰決,堰塞湖維持達36年之久,潰決原因亦無記載。此次地震規模不悉,惟根據估計約在M=6.0至7.0之間(中興工程顧問,1980)。第二次發生在日據時期,1941年12月17日清晨四時廿分,全台灣皆感受強烈地震。地震規模M=7.1,震央在嘉義東南方約10公里處,震源深約10公里。本次地震房屋全毀4,520戶,半毀6,910戶,死者358人,傷者733人。引起之山崩甚多,其中規模最大者為草嶺大崩山。草嶺崩塌區在震央之東北方約27.5公里處。地震時草嶺堀沓山東嶺之西南面發生崩塌,岩層滑落堵塞河道,形成高約70公尺之天然壩。次年(1942)8月10日因連日豪雨(阿里山雨量站8月9日至11日總雨量為770公厘,其日雨量,九日為452.2公厘,十日為222.1公厘,十一日為95.7公厘),掘沓山受到雨水之浸潤,草嶺之西南面再度發生更大規模之崩塌,此為第三次之崩塌,崩落之岩屑將原有之天然壩堆高至170公尺。至1942年10月23日,天然水庫盈滿,其容量為一億兩千萬立方公尺,此即為聞名之草嶺潭。其後日本人在天然壩上興築溢流道、護牆及跌水。台灣光復後水利局曾積極籌劃加強天然壩,惜於1951年5月中旬連日豪雨(阿里山雨量站5月14日至18日總雨量達775.7公厘,日雨量14日為118.2公厘,15日263.2公厘,16日204.3公厘,17日107.7公厘,18日140.9公厘),5月18日潭水水位驟增,巨大洪流之水面超出溢流口達4公尺,晨五時溢流口下游發現裂縫,七時卅分天然壩開始全面潰決,到中午十二時止,流出之總水量高達120,000,000立方公尺。洪水波直向下游奔騰而下,水位高出濁水溪縱貫鐵路橋,並使濁水溪南岸堤防決口,造成巨災。此次災變連同在壩下築路之一連國軍官兵總計死傷137人,受災人口約10,000人,房屋全毀者1,200餘棟,流失淹沒土地3,000餘公頃。此次堰塞湖存在年限約達十年之久。第四次於1979年8月14日凌晨,右岸舊崩塌堆積土開始小規模之崩落,崩落岩屑堆積於舊草嶺天然壩遺址上。8月15日發豪雨,右岸岩層大量崩落,完全堆積河道,再度形成天然壩,壩體土方體積約5,000,000立方公尺,高約90公尺,頂部長約110公尺,寬約100公尺,蓄水量約為40,000,000立方公尺。山崩時並未發生響聲或搖動,故確實時刻不詳,可能在15日早晨六時左右。1979年8月23日,中度颱風第五次係於1999年9月21日凌晨發生震央位於日月潭7.3級地震,誘發草嶺地區清水溪兩側邊坡產生大規模地滑崩塌,大量崩潰土淤塞於清水溪河床。經實地勘查,初步測量結果顯示,清水溪上游草嶺西南方約2公里右岸堀沓山地區山腹斜面邊坡崩塌高差約70公尺之崩移土層崩移至左岸潭岸地區,崩積土自潭岸至枋子崙阻塞清水溪河床,阻塞區域長度約5公里,以潭岸地區淤塞寬度最大經實測寬度為637公尺,崩塌土層高差上游面約50公尺,而下游面枋子崙地區高差更達110公尺。因崩積土層游塞清水溪河床清水溪上游水流受阻滯,致潭岸上游形成一臨時水潭,稱之為草嶺新潭。上游集水面積大約為162km2,蓄水容量約為4600萬立方公尺,崩積土體長達5公里(表2)。由於崩塌規模龐大,臨時水潭對淤塞崩積土層之滲流發展緩慢,且在雨季來臨前潭面尚不至於達到崩積土層頂部,因此無即時溢漫產生立即性災害之虞。草嶺村西方約二公里之堀沓山之所以一再發生崩塌,經由各種文獻記載及野外實地勘查之結果研判,得知崩塌之原因係與地形、岩性、地質構造、雨量、地震等因素具有密切關係。以往多次之崩塌係由地震或豪雨所觸發,但地震及豪雨僅為加速崩塌之近因,其造成崩塌之基本因素,實為崩塌地區之岩層性質及地質構造之支配所致,而地形上之特色亦在崩塌成因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草嶺之崩塌係因地盤緩慢連續之上昇,河流回春作用,水流下切河道,造成兩岸峭壁直立,組成峭壁之順向坡岩層因失去支持,潛伏滑動之傾向(李等人,1994)。崩塌區上層岩盤為砂岩與頁岩互層,因受區域地質構造之影響,砂岩內有平行河道與直交之兩組垂直節理,而草嶺地區豐富之雨水即順此等節理滲入,軟化頁岩層面,增加岩層之孔隙水壓,一遇豪雨沖刷或受地震之震撼,原已達於安危臨界狀態之岩體頓失平衡而呈階梯狀崩塌。”茱迪”接近台北東北方約300公里之海面上,以每小時18公里之速度由西北西轉西北方向遠離本省。本省中南部地區因受西南氣流之影響發生豪雨,阿里山站8月23日至24日合計降雨623.6公厘,其中23日為153.9公厘,24日為478.7公厘。降雨後,天然水庫水位上升,並有部份洪水經由壩體滲漏流出。至23日三時,水位超過天然壩頂最低標高525.75公尺,而開始溢流。由於豪雨未停,水庫水位急升,壩頂缺口逐漸擴大,終於在24日上午十一時卅分起至下午十四時卅分間潰決。因為堰塞湖的形成正處於雨季,因此僅維持十天的壽命。由於洪水沖擊,下游之桶頭橋,瑞草橋及若干道路均告沖壞。所幸政府單位於8月15日崩山後即全面警戒,日夜防範,疏遷居民,同時天然水庫容量有限,故未釀成巨災。


其他答案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019000014KK00741

922922B0A281F957
arrow
arrow

    t77zf31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